电话:15518765763

生命密码

肠道为什么称为人的第二大脑?

“肠-脑轴”肠道是名副其实的“花花肠子”

  一个人激灵,鬼点子多常被称为“花花肠子”多,人聪明与否看似和大脑有关,其实人有大脑好不好使,还真的和肠道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肠道是名副其实的“花花肠子”,因为它不仅负责消化吸收,还是一个复杂的神经递质制造工厂。研究表明,肠道能够产生人体50%的多巴胺和约95%的血清素,这些神经递质对情绪调节和肠道功能都至关重要. 

  肠道中的神经递质主要由肠神经系统(ENS)产生,肠神经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神经系统,拥有大约5亿个神经元,与大脑的神经元数量相当. 肠道微生物群也在神经递质的合成中发挥作用,它们可以通过代谢色氨酸等前体物质来影响血清素的产生. 

  肠道与大脑之间通过所谓的“肠-脑轴”相互通信,肠道产生的神经递质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大脑的功能,进而影响情绪和行为. 因此,肠道健康不仅关系到消化吸收,还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 

一、肠细胞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

  肠道中参与神经递质合成的细胞类型主要包括肠嗜铬细胞(EC细胞)和肠道细菌。肠嗜铬细胞是肠道内的一种内分泌细胞,它们能够合成和分泌5-羟色胺(5-HT),这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参与调节肠道运动和其他多种生理功能。研究表明,人体内约90%以上的5-HT是由肠道的肠嗜铬细胞产生的。 

  此外,肠道细菌也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肠道菌群可以直接产生多种神经递质,如5-HT、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和GABA。例如,念珠菌属、链球菌属、埃希氏菌属和肠球菌属能产生5-HT,芽孢杆菌属和沙雷菌属能产生多巴胺,而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可以分泌GABA。肠道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被认为是诱导肠嗜铬细胞产生结肠5-HT所必需的条件。 

  这些神经递质不仅在肠道中发挥作用,还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或神经途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因此,肠道中的肠嗜铬细胞和肠道细菌在维持肠道与神经系统之间的通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肠脑循环.png

二、肠道微生物群影响血清素的生成:

  肠道微生物群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血清素的生成。首先,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调节色氨酸羟化酶1的表达来影响肠嗜铬细胞合成的5-羟色胺(即血清素)的量。在无菌环境中饲养的小鼠(无菌小鼠)血浆色氨酸水平较高,血清素水平较低,而正常化与色氨酸羟化酶1的表达增加相关。此外,肠道微生物群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可以增加肠嗜铬细胞中色氨酸羟化酶1 mRNA的水平,从而增加肠道5-羟色胺水平。这些观察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群通过其代谢产物调节血清素的产生。 

  此外,肠道微生物组是肠源性血清素合成的有效中介,并且通过对肠源性血清素的影响来影响葡萄糖稳态。研究发现,抗生素诱导的微生物组变化,改善了宿主葡萄糖处理是依赖于血清素的合成,这表明肠道微生物组通过影响血清素来调节宿主的代谢过程。 

  综上所述,肠道微生物群通过影响色氨酸的代谢和肠道细胞中血清素合成酶的表达,以及通过其代谢产物的信号作用,对血清素的生成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肠-脑轴的联动工作:

  肠-脑轴是一个复杂的信号传递系统,它涉及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通信。这个轴的工作机制包括多个途径,如神经途径、内分泌途径和免疫途径。肠道通过这些途径与大脑交流,影响情绪、认知功能以及消化和免疫反应。

1,神经途径

  肠道神经系统(ENS)与中枢神经系统(CNS)通过迷走神经相连。肠道神经系统可以感知肠道内的化学和机械刺激,并通过迷走神经将这些信号传递到大脑。此外,肠道产生的神经递质和激素也可以影响大脑的功能。 

2,内分泌途径

  肠道内分泌细胞(EECs)分泌多种激素,如胰岛素、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这些激素进入血液循环,最终影响大脑的活动。例如,肠道激素可以调节食欲和饱腹感。 

3,免疫途径

  肠道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肠道中的免疫细胞可以产生炎症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可以通过血液进入大脑,影响大脑的功能。肠道微生物也可以通过免疫途径影响大脑,因为它们可以调节肠道的免疫反应。 

四、菌群-肠-脑轴的交流

  肠道微生物通过产生神经调节剂、代谢产物和免疫介质与肠神经系统及其支配的迷走神经和脊髓传入神经相互作用。这些微生物产生的信号可以传递到大脑,影响情绪和认知功能。 

  肠-脑轴的研究揭示了肠道健康与大脑功能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

点击进入:

  相关产品

  系我们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我们深感歉意,请联系我们,定在第一时间删除;

本文所分享的观点,只代表公众的认知,属于营养食品的范畴,不涉及医疗和药物范畴,并不具备指导治疗的意义,相关疾病请咨询专业人士,误用药物产生任何良后果,本站不承担! 

郑重提示:食品不是药物,不替代药物治疗疾病!



                            copyright :郑州昂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